解析內需不足的四大成因
發布時間:2009-03-21
作者:ccy
瀏覽:47
概要: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內需不足、消費不旺的問題,主要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但自去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外部消費環境明顯惡化,業內人士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內需發動機”。然而,內需不足“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效啟動,必須找準癥結。
中國
內需不足原因
萃嵐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內需不足、消費不旺的問題,主要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但自去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外部消費環境明顯惡化,業內人士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內需發動機”。然而,內需不足“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效啟動,必須找準癥結。以筆者之見,中國內需不足主要有以下四大成因:
一是“收入向資本的集中度過高”。中國社科院2008年發布的社會藍皮書顯示,我國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更是僅為40.6%。與此相反,資本回報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節節上揚,從以前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這意味著,在初次分配中勞動所得趨于下降,而資本所得卻不斷上升。“資本所得擠占勞動所得”的直接后果,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數是世界上用來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標, 0.4是貧富差距的警戒線, 有統計資料表明,當前我國已接近0.5,占總人口20%的最高和最低收入兩大群體,收入差距已高達30多倍。顯而易見,貧富差距過大,普通勞動群眾經濟收入拮據,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
二是“社會保障能力明顯不足”。造成內需不足的原因很多,社會保障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定義,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這個社會就是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6億,老齡化率為12%。老年人口基數大,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工作面臨嚴峻現實。而我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能力明顯不足,社會保障覆蓋面非常有限,廣大農民基本上沒有社會養老保障,1億農村老人主要靠家庭養老,因兒女收入拮據,難以承受家庭養老之重,加之孝道缺失,使許多農村老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困養老。再者,非義務教育收費還比較高,雖然實行了全民醫保,但報銷比例還比較低。養老、上學、看病三大重擔,使尋常百姓即使有點錢,也不敢亂花,以備養老、上學、看病之用。消費能力低,內需當然也高不起來。
三是“經濟收入增長低于GDP增長”。有專家指出,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均GDP的一半轉化成了收入,但是中國只有 10%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 GDP轉化成收入比例最高的年份也只是17%。而且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9.6%的速度上升,為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的3倍以上,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一直低于GDP增速。比如2001年,我國GDP總量已達到9.5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相當于1978年的近8倍,但是同期的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859.6元,按不變價格為1978年的4.16倍,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366.4元,為1978年的5.03倍。由于居民未有效分享經濟增長,收入較低,導致消費不暢,服務業發展緩慢。
四是“消費不振主要是農村拖了后腿 ”。有專家指出,消費不振主要是因為農村拖了后腿。僅以2007年為例,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縣以下零售額僅14146.3億元。廣大的農村地區僅為城市消費的1/4左右,這正是我國內需薄弱的要害之處。一直以來,盡管我們都強調把“三農”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城鄉二元體制根深蒂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民受益相對較少,可支配收入少之又少。有專家指出,經濟走勢突破的關鍵在于對內需的拉動,而實現內需拉動突破的關鍵是農村市場的啟動。
內需不足、消費不旺的原因還有一些,如稅負偏重等,企業主往往把負擔轉嫁到廣大消費者和勞動者頭上。總之,要想拉動內需,關鍵是“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讓廣大人民勞有所得,推行社會保障全民覆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讓農村市場火起來。唯有如此,才能激活消費,擴大內需,確保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