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20時,上海累計接種新冠疫苗2465.82萬劑次。共同建立免疫屏障,近階段市民仍不斷預約接種疲苗,不過,關乎疫苗的傳言誤區也偶有傳播。我們整理了混淆視聽的10個疫苗傳言,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間王梅教授、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負責人黃卓英,同時綜合國家衛健委等權威信源,為市民及時澄清。
傳言一:病毒發生變異,打了疫苗也沒用
病毒變異是個正常現象,新冠病毒是個全新發現的病毒,目前科學家發現,國產疫苗對部分英國變異病毒仍有效果。
傳言二:現在本土疫情防控好,等等再打也來得及
現在接種新冠疫苗是個比較好的時機,因為中國還沒有出現疫情暴發與流行,此時進行保護較為有效。如錯失這一時機,全球開放,我國免疫屏障水平較低,他國免疫屏障較高,很可能相對被動。
傳言三:短期研發、緊急使用的疫苗可能不安全
批準使用的疫苗,一切過程均按照生物制品規范研發與生產,面對疫情緊急使用。我國疫苗已進行過上億次接種,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傳言四:疫苗觀察期就是保護期
滅活疫苗保護時間追溯到最早提出"6個月保護時間”是在去年,當時距疫苗研發成功和試驗半年多,只觀察到6個月抗體水平。事實上,迄今已獲得9個多月的抗體檢測數據,顯示抗體仍有一定水平,后續還將繼續監測進一步觀察抗體維持時間。
腺病毒載體疫苗目前觀察期已經超過6個月,根據此前陳薇院士對采用同種腺病毒載體技術的埃博拉疫苗所做觀察,接種兩年之后仍具有足夠的保護力。
傳言五:打了疫苗就一勞永逸
病毒特性與疫苗效果有關,比如麻疹病毒非常老實安分,接種疫苗十幾年后仍有效,無須再接種;而流感病毒毒株變異頻繁,去年打的疫苗今年可能就沒用了,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種。
隨著對病毒和疫苗的認識不斷深入,更多疫苗使用數據的更新以及不同時期的防控需求,可能會有相應的免疫策略的調整。
傳言六:進口疫苗比國產疫苗好
根據我國新冠疫苗開展的臨床試驗,以及我國依法依規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經開展的大規模接種顯示,我國新冠疫苗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全球上市的所有疫苗,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公開了已完成的三期臨床數據,現在下結論說哪個疫苗更好還為時過早。此外,接種疫苗到形成免疫力需要一定時間,當下全球的疫情形勢也充滿了危機和挑戰,盡早接種疫苗遠比糾結于選哪個品種、哪個廠家的疫苗更重要。
傳言七:別人打了我就不用打
按照新冠病毒傳播系數計算,一般需要70%-80%的人接種疫苗,才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傳播,如果大家都想做被保護的20%-30%,那么誰來做70%-80%?其實,疫情不會廣泛傳播,并不代表個體不會感染。形象地說,病毒“不長眼”,不會專門挑打過疫苗的人,如果正碰上未接種疫苗者,即便周圍有免疫屏障,仍然會中招。
傳言八:打完疫苗所有不適都是疫苗引起的
從前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和使用時收集到的信息,新冠疫苗常見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與已廣泛應用的其他疫苗基本類似。主要為接種部位的紅腫、硬結、疼痛等,也有發熱、乏力、惡心、頭疼、肌肉酸痛等。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聯系接種點,由后者給予處置指導。打完疫苗后的部分不適,可能是偶合癥或心因性反應。所謂偶合癥,是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巧合發病。偶合癥不是由疫苗的固有性質引起的,即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因果關聯。
心因性反應指在接種疫苗后,因受種者心理因素發生的反應,主要是接種疫苗時的心理壓力、焦慮等所致,無器質性損害,與疫苗無關。有的是“暈針”樣表現,有的是“癔癥”樣表現。群體性預防接種活動時可出現群體心因性反應。
傳言九:老年人活動少,不必打疫苗
60歲及以上人群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癥、死亡高風險人群。目前臨床研究數據顯示,疫苗對60歲以上人群會產生一定保護作用,建議有條件的盡快接種。
傳言十:打完疫苗無需進行核酸檢測
由于以下原因,受種者極少數因保護失敗仍出現核酸檢測陽性或發病:
1.全程接種疫苗后,個別人因免疫失敗而未獲得有效保護,這部分人群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可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檢出核酸陽性或發病。
2.疫苗接種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保護效果。如果這段時間內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檢出核酸陽性或發病。
3.處于疾病潛伏期的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即使接種疫苗,仍可能因已被感染而檢出核酸陽性或發病。
上述人群有可能成為傳染者,因此,疫情防控仍需要進行核酸篩查,疫苗接種證明不能替代核酸檢測報告,還需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核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