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石材行業與上游產業合作幾大誤區
發布時間:2009-11-24
作者:ccy
瀏覽:78
概要:
在剛剛結束的水頭石材論壇上,企業普遍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水頭作為石材加工的中心,大多直接與批發商交易,結果,許多裝飾工程公司和設計師,這些石材的直接使用者,很多甚至不知道水頭,而房地產用戶對石材品牌更是知之甚少。建材的品牌能夠決定房產的價值,石材企業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創建品牌,可是似乎還沒有找準宣傳的對象。
在剛剛結束的水頭石材論壇上,企業普遍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水頭作為石材加工的中心,大多直接與批發商交易,結果,許多裝飾工程公司和設計師,這些石材的直接使用者,很多甚至不知道水頭,而房地產用戶對石材品牌更是知之甚少。建材的品牌能夠決定房產的價值,石材企業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創建品牌,可是似乎還沒有找準宣傳的對象。
就像臺灣的熱帶水果,其中主要銷往大陸,是大陸市場給臺灣果農的大力支持。然而大部分果農并不知情,他們甚至以為日本是其最大出口國。原因很簡單,和他們接觸的都是批發商,供需終端互不知曉。
水頭的石材企業現在正面臨這個問題。對于任何一家規模企業,在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上游時,這類問題很難避免。水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由90年代初農民自發做石材加工,發展到全國乃至東南亞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和石材集散中心,靠的不是自然資源,主要是石材批發專業市場。快速發展過后,卻不能忽視未來發展的局限和弊病,同質化導致的產品單一雷同;創新能力不足和研發相對滯后導致的單位產品利潤率不斷下降,不少企業不得不以擴大產量來維持絕對利潤;重視“行業市場”,忽略“終端市場“等等。
水頭企業的問題,折射出石材企業的通病。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既然發現了可能限制發展的弊病就必須要馬上的糾正和避免,要提高整個石材產業集群的檔次,引導企業共創知名品牌來提升自身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競爭力。
無論是提高檔次還是打造品牌,都意味著和消費市場,終端客戶更為緊密的接觸。其實不少石材企業都與裝飾工程公司有合作,但合作方式不固定,雙方都有一定風險。至于設計師,企業更是難以建立合作,甚至有企業提出和設計院聯手推廣新品,但最終無果。
難道是石材本身在建筑材料中的重要性不夠?藍天裝飾工程公司的總經理說,在裝飾工程中,石材是三類用量最多的建材之一,占到15-20%,尤其是花崗巖。以企業俗稱的“鐵公機”,即鐵路,公路,機場為例,全國有100多個機場需要擴建,每個機場用石量為10萬平米,計算下來這種需求不可小視。那么問題究竟在哪?
不得不承認,在和上游合作的過程中存在誤區。
首先是對于石材認識上的誤區。建筑裝飾公司明確提出“我們要的是產品,不是單純的建筑材料”。許多石材企業一味強調加工能力,把石材當做一種冷冰冰的建筑材料。市場在改變,以前是產品為導向,現在已經轉向消費導向。企業為什么不能拿出直接的石材產品來呢?
以木紋石為例,這類的石材就是要鋪設到一定面積后,才能顯現出特色與美感,單看一塊樣品,只能從石材質地來評判,石材的美感很難體現。與其展示一塊樣品,不如展示鋪設后的樣圖,變材料為產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石材企業做石材專營店,不滿足在石材市場里銷售隨意擺放的粗加工板材,就是為了展現石材裝飾效果,把這種虛擬的產品展示給終端客戶,同時提供顧問化服務。這一切都是產品的體現。
其次,與設計師的溝通。目前在工程方面是業主負責制,將來的趨勢是建筑師負責制,所以這一環節尤為重要。有的企業會說,我們一直都很重視設計師,經常派員工給設計師送樣本。可是企業是否想過如何有效地推廣。如果推銷員只是強調加工能力有多強,產品價格多優惠,對設計師意義不大。
企業都會提供石材樣冊給設計師,有的版本上面,石材的各種性能指標多達27類,但設計師常用的只有7類,而設計師關注的色彩,紋路等細節卻無從體現。在上海石材展會時,有位設計師想尋找有沉積感的石材,而企業的銷售人員卻不知如何推薦。和設計師打交道,不僅要知道石材的價格,更要了解石材的“性格”。
第三,市場需要石材企業能夠提供真正的一條龍服務,及加工,安裝,防護為一體,這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完善的服務要有技術做支撐。石材企業要制定自己的施工標準,給裝飾工程公司安全的保證。以前不久發生的壁爐事件為例,由于整個墻面沒有任何鋼掛結構,導致大利是壁爐坍塌。但責任不明,多方推卸責任,石材廠家也沒有明確的使用規范,這件事也讓石材在人們心中蒙上陰影。
石材行業最終要走消費為導向的品牌之路,力爭擺脫產業鏈下游的現狀,向更高邁進。在于上游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堅持縮短和終端用戶的距離,從他們的角度來設計,推廣產品,石材業必將迎來下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