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瓷器制作始于明朝初年。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有山西、山東等地的移民,帶來了制缸技術,開始了粗瓷的生產,但發展緩慢。到清朝道光年間(1840年前后)陶瓷手工作坊僅有十余戶,工人百余名,至晚清光緒年間才有了白瓷和細瓷的制作。
最早在唐山手工作坊制作
陶瓷用具的是田氏家族和范氏家族。田、范兩家祖先原居山西介休,明成祖永樂二年,兩家一同移居灤州開平鎮河沿莊落戶。兩家原來都通曉制缸技術,遷到河沿莊后,見當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原料,于是在農作之余,分別燒磚建窯,燒制缸、盆等粗瓷用品,屬于家庭手工作坊。以后此地乃名缸窯,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窯。至清朝光緒年間,田家窯開始生產化妝土白瓷。光緒末年,田家田鶴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生產出唐山最早的細瓷用具。田家窯在唐山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閃光的一頁,代表了唐山陶瓷技術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繼田家和范家窯興辦之后,有秦氏家族興辦的陶成局最有名。秦家明成祖永樂二年移居灤州開平鎮河沿莊落戶,而后此地名秦莊(即今唐山市東缸窯)。后有移居來的常家會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始名陶成局。晚清洋務運動中興起的開平礦務局給陶成局帶來了商機。開平礦務局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鑿礦井需要堅實耐用的缸磚,遂聘陶成局局長秦履安設計包制。秦履安抓住機遇燒出了供礦井用的缸磚,繼而在古冶、林西等處分設缸磚場,產量激增。同時供應天津北洋機器局大沽造船廠所需的缸磚和耐火磚,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后又仿造各種細瓷,是一家規模較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陶瓷廠。秦履安之后,陶成局更名老陶成,1920年改組為新明瓷廠,1928年生產日用透明加彩白瓷。1930年秦履安之孫秦幼林,在二城山北坡雹神廟旁購地建成德盛窯業廠,最先用電動機取代柴油機,生產日用細瓷和衛生瓷,發展成為唐山陶瓷業的首戶。秦氏家族幾代人在唐山經營
陶瓷工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陶成局分化出來的老陶成(新明瓷廠)、東陶成和德盛3個廠,由于資金雄厚,經營得法,逐步發展為東西缸窯鼎足而立的三大瓷廠。
1921年啟新洋灰公司唐山工廠總辦李希明利用廠內閑地建立瓷廠牞生產的
陶瓷制品稱“洋灰瓷”。因經營不善,于1925年1月轉租給德國工程師漢斯·昆德,定名為啟新瓷廠。啟新瓷廠從德國引進設備,是我國第一家引進陶瓷設備的工廠,率先使用機器生產陶瓷,改變了千百年來手工生產陶瓷的局面。1925年,啟新瓷廠首次使用部分國產原料生產出中國的第一件衛生陶瓷,又是唐山工業史上的一個創舉。1927年該廠又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彩色瓷磚的陶瓷企業。啟新瓷廠是采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實行西方近代工業的管理方法,為手工作坊式的唐山陶瓷業提供了借鑒。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唐山的陶瓷業出現了一段興旺時期,1931年時有陶瓷廠60家左右。陶瓷制品獲國內大獎3次,因此唐山有“北方景德鎮”之譽。開灤煤礦、鐵路工廠、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紡織廠、唐山電廠、唐山鋼廠,加上啟新瓷廠和德盛瓷廠兩大陶瓷廠,號稱“唐山八大廠礦”。
唐山陶瓷業在日本占領時期和***反動派統治時期,生產萎縮。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后,人民**給予了扶植和幫助。1956年全市陶瓷工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到1966年唐山已初步建立了以建筑衛生瓷、日用(出口)細瓷、日用粗瓷、工業理化瓷、高低壓電瓷、藝術陳設瓷以及與陶瓷業相關的石粉、花紙、機械為一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陶瓷工業體系。
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唐山陶瓷業更是突飛猛進,衛生瓷產量居全國第一,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技術先進、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陶瓷生產基地。2003年9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在第六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上命名唐山為“中國北方瓷都”。1998年以來,唐山先后舉辦了11屆陶瓷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