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陶瓷在泱泱中國誕生,到今天陶瓷產業格局的巨大變遷,經歷了數千年滄海桑田。在產業與文化并駕齊驅的今天,陶瓷不再以單調的使用價值呈現,是博大精深的文化賦予了她生命的涵義。可以說,文化已經成為推動陶瓷產業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中國陶瓷產業是大海上揚帆逐浪的船,文化則是強勁的海風和風和日麗的天氣關照,好一幅千帆競秀,百舸爭流之景。
縱觀今日,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多元化趨勢。中國陶瓷釋放出世界文明無比耀眼的嬌艷,這不得不說是將陶瓷產業融入到世界文明的盛事。但物極必反,過于地將世界文明奉為神明,把本國文化束之高閣,卻是文化失衡的表現。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羅馬、美利堅、愛丁堡……無論古代還是近代,好像只要是批上來自大洋彼岸的外衣,就能讓產品鍍上一層金,讓品牌錚錚發亮,也許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國人自創品牌,卻被包裝得貌似洋派。
從諸多現象不難判斷:國人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唯獨對華夏文明的熱衷度卻在逐漸萎縮。以至于最終說不清楚到底是企業以消費者為導向,還是消費者被企業倡導的理念所牽引,國內陶瓷行業的文化定位正在無條件向西方文化投降!在此背景下,真正以東方文化定位的陶企為數寥寥。誠然,尋求西方文化樹立品牌差異化無可厚非,但大多數陶企都在舍近求遠苦挖西方文化,就不太正常了。因此,我們大多數陶企似乎沒有足夠信心做文化領袖,卻踮起腳去當西方文化的隨從。我們固然需要以開放的胸懷容納廣博的世界文明,但卻不該盲從于西方而放棄本國文明的深厚底蘊。
就行業而言,僅有幾個以華夏文明定位的陶企并不夠,這決不能在世界形成引以為傲的"中國氣候".排開其他戰略決策,只要行業不齊心聯動刮起"中國文化風",中國建陶掀起國際浪潮是難上加難的。也許很多陶企會對此觀點嗤之以鼻,但我認為,如果一味以西方文化定位,就使得整個陶瓷行業的文化戰略走向死胡同。長此以往,我們將遺忘自己,拋棄自我,心甘情愿成為西方文化的奴隸。
若不是幾千年前漫漫絲綢之路的執著,中國絲綢文化又怎能征服世界?如不是幾個世紀以來,哥德堡號發起人以廣闊的視野和文化使命使然,又怎能將瑞典文化經典漂洋過海帶來中國,而且進一步拓寬了國際市場?數月前我讀過一本書---《這方泥土》,作者深刻見證了數十年來石灣陶瓷從大躍進時代到現代化產業規模的滄桑變遷,他把自己大半生揉進了濃濃的石灣陶土,雖然我遠不及他深刻,但卻能從中讀出那份深入骨髓的情感,僅僅幾十年歷史都能讓人如此感懷,那幾千年歷史浩如煙海的情感寶藏卻被我們"慷慨"地揚棄。
我不知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盲目跟風的落后觀念所致。只有缺乏底氣才會忘本,如果如此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都拿不出手,還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呢?
無論是西洋文化,還是東方文化,都是取之不竭的精神瑰寶。作為中國的陶瓷企業,除了以與時俱進的營銷戰略打破產業格局的瓶頸,文化定位更是與世界建陶業一決勝負的精神武器。佛山陶瓷 ,請脫下過多厚重的洋服,穿上古樸優雅的唐裝。來吧,讓我們百企聯動,上下齊心,將不朽的華夏文明深深植入陶土,他朝定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釋放出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璀璨光芒,在世界建陶史烙上一個深深的中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