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我們應該接受特定時刻不絕于耳的頌揚之聲,但當千金散去,熱情退潮之后,回到認識基本面是迎接新挑戰的必要前提。以陶瓷行業為例,30年(或者60年)輝煌的代價是什么?其背后掩藏著怎樣的矛盾和問題?如何正視、認識這些矛盾和問題?筆者以為,30年來,陶瓷行業成就輝煌的同時也積累了以下主要矛盾和問題: 首先是市場機遇與產業升級的矛盾。
首先是市場機遇與產業升級的矛盾。改革開放30年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30年。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17.92%,2008年中國城市化率提高到44.9%。城市化為建材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因此,可以說中國建材行業過去30年的繁榮,主要是源于巨大的市場拉力,而非企業的競爭力。而市場需求的充足,企業日子好過,反而沒有了產業升級的動力。特別是在繁榮時期產業升級的內驅力更小。
其次是產業發展與環境環保的矛盾。30年中,主要產區只顧一味地高速發展,沒有科學地進行產能規劃和布局,環境容量嚴重不夠。西方發達國家對資源型的陶瓷產業一直是控制發展,這給中國陶瓷行業的發展以機會。但中國陶瓷行業未來不可能再延續過去30年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東南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陶瓷企業,必須加大環保技術投入,通過全面的創新及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科技和文化附加值,才能真正化解環保壓力。
三是產業發展與產業周期的矛盾。30年的經驗表明,陶瓷產業的興衰基本與中國城市化進程主導下的房地產業同步。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1%-2%,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為1/4-1/3,對數十個上下**業具有帶動效應,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作為一種不動產,既是消費品又是一種投資品,這導致它跟股市那樣的周期性特征更加明顯。因此,陶瓷企業的投資生產必須充分考慮房地產行業的周期性特征。企業如果不分析房地產行業的周期性特征,盲目擴大再生產,就會增加經濟下行區間的經營風險。
四是市場全面勃興與產能布局集中的矛盾。隨著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三四線包括縣鄉市場呈現出全面興起的勢頭。巨大的分散的市場客觀上需要建筑衛生陶瓷產能接近市場前沿,均衡布局。但另一方面,經過30年的集群式的培育和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產區又主要集中在廣東佛山、潮州,山東淄博、臨沂,福建晉江、閩清,四川夾江,河南長葛等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產能明顯布局不足。近年來,隨著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北部地區,由此催生了遼寧法庫、建平,江西高安、豐城、景德鎮,湖南常德、岳陽、衡陽,湖北當陽、宜都,河北高邑,河南信陽,山西陽城、陽泉,陜西寶雞,內蒙鄂爾多斯等新興產區。這些新興產區基本上都采取區域化生產、區域化銷售的模式,對廣東、山東等傳統產區形成較大的沖擊。
五是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的矛盾。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陶瓷生產大國,成就了一批產值達二三十個億的企業。但總體而言,中國陶瓷行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與其他先進行業的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30年來,雖然行業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但企業作坊式、粗放型、隨機性、過度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依然盛行,公司“委托—代理”經營機制不健全,職業經理人隊伍不成熟,人力資源成本虛高,人才市場惡性競爭。不少企業缺乏前瞻性思維,缺乏創新意識、品牌理想、社會責任意識及團結協作精神,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