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歐式燈企業正式在古鎮露臉是在古鎮稱號“中國燈都”前后。2001年,一些臺資企業開始試水內銷,可惜水土不服,多數無疾而終。
市場供求不對稱
從2008年初到2009年上半年,僅僅一年時間,燈都歐式燈企業就演繹了一條“拋物線”——廠家數量出現井噴后又驟然下降。現在,古鎮歐式燈廠家的數量已從去年高峰期的近200家滑走了一半。其短時間的大起大落證明了兩點:一、多數廠家是“近視眼”,對終端需求把握不到位,只看到短期利益;二、渠道建設成本過高令上馬企業騎虎難下,大多只有中途“折戟”。
供求關系的不協調和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市場的過度膨脹。燈都短時間內大量廠家和商家一涌而上,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非理性“繁榮”景象。2007—2008年,不少非“科班”出身且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如吉豪、亮登堡、莎斐諾等燈具制造商也都開始運作歐式燈。然而生產企業數量的猛增必然催生惡性競爭,泡沫的幻滅也隨之加速。
成本為專賣模式最大壓力
毋庸置疑,專賣店是歐式燈最好的銷售模式,然而歐式燈本身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它的展示需要大量本錢來支撐。“我覺得專賣店面積最好在500到1000平方米,500平米的所有費用加起來大概是100萬元,如果在上海等大都市的黃金地段前期投入恐怕還要多三分之一。我現在在燈都時代廣場8樓就有一個600平方米的旗艦專賣店,每月銷量必須達到100萬元,如果沒有就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莎菲諾燈飾總經理黃曉東一語道出了一個剛成立兩年而想做高端市場的歐式燈企業的壓力。
2008年,行業知名度較高的歐式燈品牌——艾克詩頓和亞歷克斯在全國專賣店數量已經突破100家,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一線城市。兩家企業的操盤手都認為專賣店合理的面積是200-300平方米,加上租金、燈具、裝修、家? 、飾品的配套成本加起來要60-80萬元。這對經營歐式燈的廠商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歐式燈渠道開拓方面最關鍵的兩點是庫存和物流。國內經銷商拿貨以散貨為主,庫存壓力大多由廠家來承受,少則300—500萬元,多則1000—2000萬元。”艾克詩頓總經理李更勇向記者坦言。在經銷商沒有賺到錢的時候,廠家要求他們做庫存,又要投入巨資建設專賣店,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古鎮規模較大的歐式燈企業,現在也一般選擇發展店中店或者專賣區的加盟模式,尤其是一些新開發的區域。[PAGE]
鏈接
當前燈都歐式燈的五種廠家類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逐利而行是商家本色,但利字面前也易盲從。不少企業無視市場客觀環境和自身條件蜂擁而至,導致行業過早地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混戰狀態。五種類型的歐式燈廠家能否殊途同歸,走入品牌的殿堂,誰也不能拍胸口保證。但可以從他們各自的出發點、當前的生存狀態看到一些差異。
1、無奈轉身型:一直以來馳騁歐美市場的部分歐式燈企業轉而進軍國內,帶著滿懷的期盼和些許的無奈,開始了與內銷市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點評 習慣了與歐美地區打交道的企業 因大環境的降溫而驟然回歸大陸市場,總有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加上對本土市場的認知還比較有限,在產品結構和客情關系等方面的把握仍需加強。
2、中途出家型:從生產其他類型燈飾產品的企業轉型而來,或者僅把歐式燈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之一。
點評 這類企業容易受以往的經驗蒙 蔽,滿以為可以將原來的產品渠道和模式簡單復制,卻忽視了歐式燈與其他諸如水晶燈、現代燈的不同,以致張冠李戴,虛耗資源卻收效甚微,產品工藝粗糙、生產能力不足、物流庫存無暇顧及等缺陷一一暴露。
3、見利忘義型:新的行業進入者,以外來企業主和嘗到甜頭的大經銷商為投資主體。
點評 這些投機多于投資的“財主”,絕 大多數僅僅是看到現在歐式燈利潤高,競爭對手不強,渠道混亂,想趁機“撈”一把快錢。如果肯循規蹈矩還情有可原,但據業內知情人士稱:抱定投機心理的這批“賭徒”所成立的多是“三無”企業。
4、另立山頭型:原歐式燈企業生產或營銷負責人“學得”一身本領,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資金,看準商機,自立門戶。
點評 俗話說:“翅膀硬了就想飛。”在規模龐大、管理先進的臺資企業或者在靈活多變、熟悉內銷的本土公司“浸泡”個三五年,對生產流程、材料工藝甚至市場開拓都摸得一清二楚,自然心癢癢要闖蕩了。這類企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能脫離尾大不掉的掣肘,但也很可能令抄襲之風刮得更猛烈。
5、開枝散葉型:大企業實行多品牌運作,涵蓋中高低端的客戶,細分市場的同時也在搶占市場份額。
點評 艾克詩頓歸于華藝集團麾下后,雖說相對獨立的運營,但借風行船,自有諸多便利。當然如果僅僅把多品牌運作當作一種圈錢工具,而不進行細心的呵護和扶持,那么戰線越長反而令廠商的負擔越重。
上一篇: 櫥柜設計如出一轍 專利時代能何時到來
下一篇: 水晶燈市場的5大弊端5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