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空間布置要以人為本 住宅空間布局的合理化、科學化應從“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結合,一般應做到30年不落后,需要時可再改造、提高。居住區以居住為主體,但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交通、景觀綠化等功能上也要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檔次。
住宅空間布局的合理化、科學化應從“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結合,一般應做到30年不落后,需要時可再改造、提高。居住區以居住為主體,但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交通、景觀綠化等功能上也要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檔次。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規定,居住區的道路應該“使內外聯系通而不暢”。其實,“建筑沒有街道便不能存在,它們互相確定對方的地位,為對方服務。”交通道路應該合理分流,居住區道路系統應該分級明顯、架構清楚,要與城市公共系統有機地銜接。有可能的話,可以設計地下通道,將機動車通道和停車場都設在地下,從而有利于優化環境,節約用地,減少對居住的影響。
配套設施要經濟實用
目前的住宅大多數以居住區形式為主,而且《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要求居住區應配備一套完整的公共基礎設施且比重為18%~22%,這樣的小區實際上成了一個縮小的城市,幾乎涵蓋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大量重復建設、低水平建設和低效率利用,而對于居民來說,實際上承擔了一份額外成本。其實,在規劃設計中應該盡量避免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能夠有效利用附近的資源。
居住區規劃應該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總之,要從經濟實用的角度來進行各種配套設施的規劃設計,從而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和方便居民生活。
景觀設計要融洽和諧
我國的住宅區設計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事實上也證明它是一種比較適合城市規劃的模式。但是,每個城市都應有其獨到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建筑形式,在小區建設中要形成自己的居住風格。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要注意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在發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質。居住區整體景觀的和諧與否,要看建筑的風格與周圍景觀的風格是否統一在整體景觀構思之下。若隨心所欲地將中國式園林與西洋式建筑無序地并置,將會造成整體風格上的雜亂,是很不可取的。
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要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人工為輔,要以借景為主,建景為輔,著力創造能優化人群身心素質、富有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居住環境,從而提高城市總體景觀的品質。
綠化規劃要簡單自然
居住區環境不僅成為整個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的整體水平及質量,而居住區環境中,綠地景觀環境又是居住者對居住區外環境的第一認識。其實,居住區綠地及綠化配置具有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拓展生活空間等諸多作用,是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基礎,因此,人們對小區綠化環境、生態環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今天的綠化更加追求讓人參與到大自然中來實現園林式的綠化形式,但又不能奢侈,“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其實,居住區不僅僅要強調綠化率,而且綠化率也應該適可而止。居住區的綠化要巧于借景,以自然為主,人工為輔,合理利用其自然資源來形成小區的生態環境。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以改善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筑要互相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在植物搭配上要體現出季節的變化,在不同季節不同地方都應該有綠地空間,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木,常青灌木、常綠草坪高低參差、交相輝映,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居住區生態中的深層次作用。
結束語
住宅區的設計要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的總體規劃,從城市用地、建筑布點、群體空間、結構造型、改變城市面貌以及遠景規劃等全局考慮,并融合意境創造、自然景觀、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總體環境,精心設計每一個部分,給人們提供一個方便、舒適、優美的居住場所,將居住與建筑、社會生活品質相結合,使住宅區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點”。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有限資源,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讓居民區與城市自然地融為一體。
上一篇: 信手捏來的舒適就餐環境
下一篇: 通過改變家居裝飾色調 感覺清涼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