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陶瓷既有書籍記載,又有詩文贊頌,而很多流傳很廣的,是用形象化以及文學比喻,但對古人的形象比喻,反倒成了今人的想像曲解。下面的感悟是筆者從實踐中得出,一己之見,旨在拋磚引玉。
首先,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不少鑒賞書籍和專家都說,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依據。對明清瓷器的胎體有這么幾種說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二是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沒有的。
不管是迎光透視、強光下透視,還是在日光或燈光下映照,這里的關鍵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視?開始筆者拿著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燈下迎光照,在節能燈下透視,在白熾燈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紅、肉紅或蝦紅色,心里很納悶,難道是書上寫錯了,專家說錯了?后來,筆者突然醒悟,這里古人說的光有三種:一是燈,不是我們現在的電燈,而是燭燈、燭光;二是太陽、太陽光;三是燃燒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著明代的碗盤,點上蠟燭,湊近燭光看,胎體肯定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通紅的太陽強光透視,胎體肯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燃燒的柴火透視,胎體肯定呈粉紅、肉紅或蝦紅色。如果光在陽光下看,在日光燈下看,而不點蠟燭看,不燒柴火看,不迎光透視,則瓷器胎體肯定看不出肉紅色。
其次,明代永樂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 。永樂年間以出產“甜白釉”而著名,宣德制品是明代最為精致的瓷器,有這么幾種描述:一是馮先銘主編的《中國古陶瓷圖典》202頁“甜白釉”中這樣解釋:“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制的一種半脫胎白瓷的釉色,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故稱之為甜白。二是永樂甜白釉,釉質潔白,溫潤如玉,肥厚如脂,微含肉紅色,簡稱“奶白”或“甜白”,也有寫作“填白”的。三是永樂白釉很純凈,無流釉現象,有細小而清晰的橘皮棕眼,玻璃層光澤和明亮的浮光很少,給人以甜潤的感受,故稱為 “甜白釉”。宣德甜白釉的色澤與永樂甜白釉略有差異,白中含極淡青色,有少數縮釉細點。文震亨《長物志》中記載: “宣(指明宣德)朝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
怎樣理解這個“甜白”?從專家權威說是甜潤的白糖色澤,瓷色甜凈,釉質潔白,溫潤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畫彩色的白瓷)。當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為現代生活中綿白糖、白砂糖的潔白色,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現在的綿白糖和白砂糖是近代工業機器提純的產品,潔白如雪。古時的麥芽糖、蔗糖色澤不是純白,而是帶一點淡黃色或白中帶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應和現在榨出的甘蔗水經過沉淀后的色澤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發奶白色澤的,至少應該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