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事與捉摸人
發布時間:2009-05-03
作者:ccy
瀏覽:34
概要:
真心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黨的事業、國家大業、民族偉業為重,多琢磨點事,少捉摸點人。
琢磨事
捉摸人
據《辭源》考證,“琢磨”與“捉摸”歷史久遠。“琢磨”一詞最早出自《史記》,“情好珍善,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意思是雕玉刻石。唐以后,“琢磨”一詞被引申為修養品行或修飾詩文,研討義理。 “捉摸”一詞最早見之于宋代趙長卿《 滿江紅》一詞,“人心險,天又怎生捉摸?”“捉摸”即揣測之意。
琢磨事的人,常常如癡如迷于事上,披肝瀝膽,竭心盡力,上下求索,雖九死而不悔。如司馬遷之于《史記》,李時珍之于《本草》,哥白尼之于天體,達爾文之于進化……捉摸人的人,往往口蜜人前,腹劍人后,插圈弄套,蜚短流長,整人之心無所不用其極。如伯嚭之于伍子胥,秦檜之于岳飛,魏忠賢之于左光斗,伊阿古之于奧賽羅……
琢磨事的人,由于一門心思在工作,全部精力干事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既沒有時間穿門串戶,更沒有興趣道短說長,往往無心也無暇警覺和防范捉摸人的人,因此常常被人捉摸。捉摸人的人,由于常存整人之心,常設整人之計,今天說三道四,明天張短李長。見面帶笑,轉身煽風于暗處;當面是人,背后點火于密室。往往出人之所不意,攻人之所不備,偶為得志,便樂此不疲。
琢磨事的人,人在職業,胸懷事業,埋頭苦干,夙興夜寐,勤奮工作,開拓進取,情系百姓,心憂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也要敢言真。捉摸人的人,搖唇鼓舌,搬弄是非,巴結上司,讒言同事,巧言令色,面譽背非,投機取巧,損人利己,一有機會便將捉摸“成果”派上用場。于是,屈原長歌而哭:“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于是,商鞅痛聲而呼:“有高人之行者,必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毀于民”;于是,包拯拍案而嘆:“凡有才名之士,必遭險薄之輩以他事中傷。始乎屏棄,卒不得用。”其實,琢磨事的人,常常敗于捉摸人的人并非中國所獨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一經典名句,也就成了不少志士仁人的喟嘆和吶喊!
然而,縱觀歷史,以不良企圖捉摸人之人,卻鮮有成事者,大抵多不得善其終。舉凡以赤誠之心對國家、對民族、對他人的人,雖行路艱辛,但終得厚待,事業有成。公道自在人心,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琢磨事的人,深知“官”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權”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權力意味著責任,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責任越大,需要琢磨的出主意、用干部的事就越多;琢磨的事越多,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越多,做貢獻的潛能就越大,與群眾的距離就近。因而琢磨事的人,對待黨和人民授予的權力,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牢記“兩個務必”,謙虛謹慎行使。捉摸人的人,把權力這一為大眾謀利益的“公器”,當作為個人和小集團牟利的“私產”。視公權為私利,權力越大,可捉摸的人越多;可捉摸的人越多,依附的人越多;依附的人越多,牟取私利的空間越大。因而抱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思想,通過捉摸人去牟取私利,肆意褻瀆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權不越位至違法亂紀不過癮,權不濫用到鋃鐺入獄不松手。
琢磨事的人,雖百折千轉,歷經磨難,終因黃沙淘盡始見金,而得到黨和人民的肯定和表彰;捉摸人的人,雖翻云覆雨,費盡心機,卻緣機關算盡太聰明,終難逃黨紀、政紀、法紀懲處。琢磨事的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系于心。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身在順境之中,還是身處逆境之下,從來是,鐵肩理想道義,永遠的,心中國家社稷。捉摸人的人,風聲雨聲謠言聲,聲聲出自其口。以謊話三遍成真理為信條,引“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為援例,整人之心因挖空心思而欲罷不能,害人之意因久病成癮而斷難根治。
其實,琢磨事與捉摸人從來就是一對此長彼消的矛盾。在相同的時間空間中,凡琢磨事的人多,則捉摸人的人就少;凡琢磨事的人少,則捉摸人的人就多。到一國、一地、一單位、一團體,見面休問榮枯事,觀看顏色便可知。如果意氣風發,埋頭苦干者眾,便知該處琢磨事的人多;如果瞻前慮后,左顧右盼的人多,便知此地捉摸人的勢大。
如何認識琢磨事的君子,如何分辨捉摸人的小人?古人認為,一是要聽其言,觀其行。那些識大理、顧大局的人是君子,那些以小聰明、小手段取勝的是小人。“知識明者君子,才巧勝者小人”。二是審其好惡,察其交游。看看他感興趣的事和同他交往的人,其好壞就能有一比較恰當的判斷。“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親君子,而遠小人”是歷史之經驗,是治與亂之發端,也是群眾之期盼。
真心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黨的事業、國家大業、民族偉業為重,多琢磨點事,少捉摸點人。(李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