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我國又一個作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結束了。陵園,是祭掃亡人、覺悟人生的載體,是了解歷史、學習先賢的課堂,也是體味親情、孝親尊師的所在。所有這些,需要祭掃人們的自覺意識。如何通過陵園文化來提升國民素質,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我國又一個作為法定假日的清明節結束了。陵園,是祭掃亡人、覺悟人生的載體,是了解歷史、學習先賢的課堂,也是體味親情、孝親尊師的所在。所有這些,需要祭掃人們的自覺意識。如何通過陵園文化來提升國民素質,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中華民族素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因此這樣的“載體”是非常豐富的。僅僅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幾天中,筆者就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在北京西山腳下一片松林中的梁啟超陵園,不少來這里的群眾第一次知道原來中國偉大的建筑學家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他親手設計的這個陵園,用建筑家“無聲的樂、凝固的詩”表達著對父親,這位中華民族的思想家、文化巨人的崇敬;更多的群眾在陵園中的另一座墓前第一次知道,在這個書香門第中,還有一位在抗戰中與日軍作戰為國捐軀的年輕軍官——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當年思忠在抗戰中犧牲的消息傳來后,梁啟超曾為他寫下:“有子如此,不辱家風”。
在京西妙峰山附近的陵園中,許多墓碑,在藝術造型中體現出逝者生前的事業成就、人生追求、氣質人格。陳景潤的墓碑,用疊加著的1和2,永遠見證著他在人類數學里程中的輝煌——哥德巴赫猜想。而他的成就遠遠超出了數學本身,因為對他的事跡的弘揚,喚來了20世紀中國科學的春天。中國的保爾——吳運鐸墓碑上那顆被傷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卻永遠不屈的、低垂卻不失堅毅的頭顱,令人一望而永遠不能忘懷。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宗師、美術教育家李苦禪的墓碑,是一座坐落在綠草如茵中的有如水墨畫般的巨石,無聲地印證著徐悲鴻為其畫作“天趣洋溢,活色生香”的題詞;詩人臧克家的墓碑上有一支如椽巨筆,碑文是他自己的詩句:“我/一團火/灼人/也將自焚”。京劇界一派宗師、花臉奇才裘盛榮的墓碑旁,矗立著兩座他在舞臺上的花臉雕塑,令人想起他“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博采眾長,體己為用,乃臻化境”的藝術道路。潔白的帷幕和黑色的膠片,映襯著表演藝術家李婉芬的音容笑貌,她的墓碑,詮釋著“一個視舞臺如生命的藝術家永遠不會謝幕”的哲理。
普通百姓的墓也可以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在一座歸國華僑夫婦的合葬墓碑上,子女為其刻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老子的格言,作為父母平凡而高潔的人生寫照,也作為對自己做人的鞭策。在另一座妻子為亡夫樹立的墓碑上,鐫刻著“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納天下之善,平其心觀天下之事,空其心應天下之變”的文字,即體現了妻子對亡夫的理解、評價,也是未亡人為自己樹立的人生坐標。一位年輕姑娘的墓碑上,刻著她生前頭戴船形帽的俊美肖像,墓碑后面刻著一架飛機。觀之令人在惋惜之余,更多了對“空姐”這一職業的尊敬。
對于墓主,無論生前平凡還是偉大,貧寒還是富有,都可以為后人留下精神財富。而清明節中的陵園,最重要的是陰陽兩隔中的生者與逝者,要進行情感交流與思想對話,唯其如此,陵園中那些有意義的載體,才會顯示出生命力。
上一篇: 誰在為毀林建墓的村支書壯膽
下一篇: 家居風水臥室裝修宜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