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沽口炮臺位于天津市塘沽區東沽,是海河入海口,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清咸豐八年(1858)以海疆多警,增設海口六營,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5字為名號。第二次**戰爭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臺,與英軍激戰,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
大沽口炮臺位于天津市塘沽區東沽,是海河入海口,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清咸豐八年(1858)以海疆多警,增設海口六營,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5字為名號。第二次**戰爭中,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臺,與英軍激戰,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1900年,提督羅榮光率守軍和義和團并肩在大沽炮臺抗擊八國聯軍,最終壯烈殉國。"辛丑條約"簽訂后,大沽口炮臺被拆除。現在大沽炮臺僅存南岸三座炮臺,以"威"、"鎮"、"海"三字命名。 中新社發 劉兆明 攝
飽經滄桑的天津大沽口炮臺大規模修復保護工程已經啟動。該工程包括對“威”、“鎮”、“海”三座古炮臺進行本體保護和新建大沽口炮臺博物館。
大沽口炮臺位于天津市東南六十公里的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京津門戶。炮臺始建于明代后期,經清代不斷修葺加強,至清中葉,共建大型炮臺六座,小型炮臺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其中的五個大型炮臺分別以“威”、“鎮”、“海”、“門”、“高”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于大海門戶的高處。
一八四0年至一九00年的整整六十年間,大沽口炮臺曾四次遭外國列強入侵。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幾乎都與大沽口炮臺相關。與此同時,英勇的大沽地區軍民一次次用血肉之軀同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血染疆場。一九0一年,根據《辛丑條約》,清**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
記者今天從有關方面獲悉,大沽口炮臺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工程總投資六千余萬元人民幣。按照施工要求,考古隊將率先進駐,采用現代遙感、地球物理勘探、傳統考古等技術對炮臺遺址地下兩至三米區域進行全面立體勘察挖掘,希望發現有價值的文物遺存。有關部門將根據勘察結果,對“威”、“鎮”、“海”三座現存較為完整的炮臺遺址進行本體保護,并將在遺址附近新建大沽口炮臺博物館。全部修復保護工程計劃年底完成。(田齊)
上一篇: 美軍兩種隱形戰機首次同現關島
下一篇: 藝術家街頭賣畫籌款 為問題奶粉患兒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