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門是否不湊大學排名的熱鬧
發布時間:2009-02-21
作者:ccy
瀏覽:46
概要:
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教育部學位中心)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它對全國高校2007年~2009年度的學科評估結果,以排名和分數的形式體現,洋洋大觀,一目了然。有評論贊譽它是“悄然”登場,“不帶任何商業色彩,沒有近幾年風起云涌的各色民間排行榜慣用的炒作和渲染”。
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教育部學位中心)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它對全國高校2007年~2009年度的學科評估結果,以排名和分數的形式體現,洋洋大觀,一目了然。有評論贊譽它是“悄然”登場,“不帶任何商業色彩,沒有近幾年風起云涌的各色民間排行榜慣用的炒作和渲染”。
商業色彩在這里似乎成了貶義詞,其實不然,比如媒體借給大學排名之際吸引一點非高校類的廣告,或者借此推銷推廣自己,都屬正常表現。但商業行為的生命力無法靠謊言、劣質和不當交易來長久維持,它必須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礎之上,一旦失去這一立身之本,商業色彩與其載體也就離被拋棄的末日不遠了。
商業色彩,甚至于商業化操作,其實并不可怕。但有一種東西卻比它厲害多了,它不需炒作和渲染,也能迅即傳播開來并使得相關者無法漠視其存在;它即使失去公信力,也能左右大量資源,繼續它的負面影響力,這就是“行政化”。和商業化相比,它更值得人們警惕和擔憂。所以,我反對大學排名“官方化”、“行政化”。
成立于2003年7月2日的教育部學位中心,是“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所以在旁人看來,該機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會染上濃厚的官方色彩。也正是這層色彩,使得它能夠擁有其他社會組織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與號召力。
此次,教育部學位中心對除軍事學門類外的全部81個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不是采取強制性的手段,而特意強調“單位自愿申請參加”,從表面上看來是在有意淡化其官方色彩,從評估的結果來看,參加者眾,拒評者少。這種影響力究竟是來源于該組織的權威性、公信力還是因為其耀眼的官方背景?明眼人一看便知。目前社會上形形**的評獎活動,即使由獨立的社會組織發起,大都也要拉上**部門的“兒子”、“孫子”,或者宣稱能邀請某些**官員頒獎,以撐門面,看重的正是行政對于資源的吸附力。
我不贊成由具有教育部背景的機構對大學進行各類排名,主要原因在于,這類排名違背了一個重要原則,即開展排名的機構與參與者不得具有直接的利益關系。教育部作為大學的管理者,手中握有大量資源以制約和調配高校的行為,此次排名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會強化這一特點?
旨在規范大學排名機構行為的“柏林原則”認為,排名可以提供一種市場觀點,以作為**、認證機構以及評價機構有關評估工作的補充。顯然,它并不認為,排名可以帶著官方色彩的身份出現。
有人認為,這份由“官方”低調推出的大學排行榜,“無疑更具權威性,對報考的考生來說,也更有參考價值”。確實,此次排名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它注重分類評估,采取與國際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評估指標體系接軌的指標體系,還首次較大規模地聘請百所重點高中校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主任等參與評價。
但是,任何一項抱有美好愿景的設計在操作過程中都有脫軌的風險,如果把“官方”簡單地等同于“權威”,是過于草率的想法。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由獨立于**和大學之外的第三方機構對大學進行排名,是一種可取的方式。發布大學排名在國際上才興起20多年,還遠未成熟,目前較有影響的排名大都出自媒體,包括《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英國的《****》、德國的《明鏡》周刊、加拿大的《麥克林》雜志和日本的《鉆石周刊》等。
大學排名是一項對專業化、科學化要求甚高,也相當復雜的工作,再公正的排名都避免不了爭議和責難。由具有這種資質和公信力的中介組織對大學進行評估,既可向教育部門提供可資參考的市場觀點,又能避免**權威受到質疑和傷害,是兩全其美的選擇。
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大學排名,因種種問題尚無法確立其公信力的形象,教育部門要做的,不是取而代之,而應該給予恰當的糾正、引導和鼓勵,將其部分職能和優勢轉嫁到中立的組織上來,以幫助培育其健康生長的土壤。(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