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業文明的歷史因素,中國人自古推崇“天人合一”,講求對天地萬物的敬仰和向自然學習。這種理念導致了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和審美體系的產生,也造就了中國獨特的環境景觀文化。中國古人在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空間藝術處理方面取得了極高成就,而其理論根源,卻與在當代西方科學主義認知模式下具有頗多爭議的“風水學”密不可分。
風水學源于墓葬。在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的禮儀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祭神)祀(祀祖先)。[1]中國人對祖先的地位如此重視,以至產生“事死如事生”的情結。這一情結經過逐漸演化發展,在融合了大量由假想、實踐等多種途徑獲得的理論知識后,最終導致了風水學的產生。
現存最早的風水書是晉代郭璞(276-324)的《葬經》?!对峤洝分姓f:“葬者,藏也,乘生氣也……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被谶@種理念,古人相信墓地選擇的好壞,關系到子孫的繁榮,于是不斷的對自然的地質、地貌等特征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希望得出所謂“風水寶地”的選址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審美體系漸漸形成,并由應用于陰宅逐漸轉變為應用于陽宅的選址及規劃。鑒于“事死如事生”,這種轉變也不足為奇。
風水學說雖然是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風水學因素考慮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所以,追求一種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風水的觀念中。居住環境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2]風水學的這些理念對后世中國的景觀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拋開風水理論,將會很難理解中國傳統景觀規劃的真正奧妙所在。
風水學作為一種來源復雜、發展漫長的綜合性理論,其本身具有諸多獨特屬性。研究這些屬性,對我們了解中國景觀規劃的歷史,進而豐富自己對于景觀學的理論及實踐素養,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