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歷史的巧合 運時通家具集團創立于1973年,也正是這一年,臺灣家協正式成立。1996年,由于90年代臺灣面臨臺幣升值,臺灣勞工成本大幅上漲,競爭力逐漸衰退,運時通決定到大陸投資建立現代化床墊生產基地,成立運時通東莞廠。在這一年里,歷史再次出現巧合,東莞市家具協會也于1996年正式成立。
歷史的巧合
運時通家具集團創立于1973年,也正是這一年,臺灣家協正式成立。1996年,由于90年代臺灣面臨臺幣升值,臺灣勞工成本大幅上漲,競爭力逐漸衰退,運時通決定到大陸投資建立現代化床墊生產基地,成立運時通東莞廠。在這一年里,歷史再次出現巧合,東莞市家具協會也于1996年正式成立。兩次歷史的巧合注定了運時通將為臺灣家具產業和東莞家具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
70-80年代:臺灣被稱為家具王國
70-80年代,臺灣的家具產業是整個亞洲市場的領軍地區,當時臺灣家具在歐美市場所占的份額非常大,臺灣被稱為家具王國。以臺灣木制家具為例,臺灣木制家具產值在1989年達到最高峰,年產值高達13億9485萬美元,較1988年增長127%。
90年代:臺灣出口型企業開始產業轉移
進入90年代,由于臺灣整個制造業發展速度非常迅猛,美國看到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開始迫使臺幣升值,美元與臺幣的兌換從1:40升到1:24,臺幣升值的同時,臺灣勞工成本也開始大幅上漲,臺灣的家具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優勢開始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家具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臺灣生存下來已經非常困難,企業要想求發展求生存,產業轉移成為其唯一的出路。恰逢此時,中國大陸向臺灣企業敞開了懷抱,在政策上,從多方面提供支持和優惠迎接臺灣企業的產業轉移。此后,臺灣的家具大亨,如:臺升、運時通、大寶等先后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
臺灣家具產業轉移,促進中國家具產業飛速發展
當時,中國相對豐富而廉價的土地和人力資源,為接受臺灣家具產業的轉移提供了條件,及時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更加速了這種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隨后臺灣的家具企業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大陸轉移,以“臺升”和“運時通”為代表的臺資家具企業更是在東莞大嶺山建立了功能齊全,配套協作的家具生產和出口基地。再后來,家具涂料、家具機械、家具五金配件、家具營銷企業也開始落戶中國,并不斷擴大規模。隨著臺灣家具產業的轉移,它不僅僅為中國家具產業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以及先進設備。當時,中國家具產業在臺灣家具企業的領軍下,以及香港家具企業的支援下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了國際。
在今天,中國家具產業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轉移過來的臺灣家具企業都是以出口為主的。出口企業的成本是以離開港口為界線的,離開港口前所有費用都是生產企業的,離開港口后所有費用都歸客戶。由于珠三角和長三角都距港口較近,具備物流成本低的優勢,所以就成了當時家具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也因此,盡管中國內地勞工成本低于珠三角,但出口型企業仍選擇堅守珠三角。
中國家具產業即將面臨90年代臺灣家具產業同樣的難題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同樣也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家具產業面臨90年代時期臺灣家具產業同樣的難題。目前,對于外銷企業來說,影響最嚴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民幣匯率的提升,如果中國**不將匯率穩定在6.8以上,中國家具產業將同樣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同時,2008年上半年出口退稅率的下調(下半年上調是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以及工人工資、勞動力成本的提升,現在看來,總體成本上升高達20%,這對出口型企業就是很大的危機。
嚴冬寄語:以改革與創新化“危”為“機”
在2009年運時通人行動準則里的第一條就是“改革創新:改變就是希望,目標一定達成。”這也是給整個中國家具行業的嚴冬寄語。可以說,家具產業的嚴冬也正是市場決勝的重要時機,既是機會也是轉變,整個家具產業需要在改變與創新中去迎接希望,企業家更要勇于面對,大力投入經營的改善,以期待企業的長久發展。
上一篇: 居室裝飾吹“懷舊風”
下一篇: 紅木家具暴跌四成引來抄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