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多數破壞性地震使人感到的地面抖動只是一瞬間,只有強烈的地震才能有長達一分鐘的感覺,而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只延續幾秒鐘。為此,只有保持鎮定,采取果斷措施來保護自己,才能夠減少你所遭遇災害的損失。下面告訴你在各種環境下怎樣防護的辦法: 一、地震時避驗和自救互救方法 (一)地震時,在家中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一、地震時避驗和自救互救方法
(一)地震時,在家中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當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動時,切記最大的危害是來自掉下來的碎片,此刻,要動作機靈的躲避。
1.在房屋里,則趕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書桌、工作臺、床底下。單元樓內。可選擇開間小的衛生間、墻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氣管道的支撐,減少傷亡。對于戶外開闊,住平房的職工,震時可頭頂被子、枕頭或安全帽逃出戶外,來不及時,最好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遠離窗戶,趴下時,頭靠墻,使鼻子上方雙眼之間凹部枕在橫著的雙臂上面,閉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來說,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個安全處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著離開。
2.地震時,門框會因變形而打不開,所以在防震期間,最好不要關門。夜間地震時,要爭分奪秒向安全地方轉移,不要因尋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誤時間,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明燈。照明最子用手電筒,不要用火柴、蠟燭等明火。
3.地震時,如已被砸傷或埋在塌物下面,應先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千方百計想辦法出去。若無通道,則要保存體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靜聽外面的動靜,如聽到有人走過的聲音,可敲擊鐵管或墻避使聲音傳出去,以便救援。同時要在狹小的空間里,尋找食物維持生命。
(二)地震時,室外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1.地震時在戶外的人,千萬不要冒著大地的震動進屋去救親人,只能等地震過后,再對他們及時搶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樓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樓的門口處,以防碎片掉下來砸傷。
3.汽車司機要就地剎車剎車,火車司機要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穩媛地逐漸剎車,保證列車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發生,千萬不要跟著滾石往山下跑,而應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時要遠離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脅。
5.在海邊,如發現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嘯的突然襲擊,盡快向高處轉移。
(三)地震時,在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一旦地震發生,在工作、生產崗位上的人員,首先應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的閥門,個人根據所處的環境,當機立斷迅速避震。
1.地震時,在辦公樓的工作人員,要趕緊躲在辦公桌下面,震后迅速從樓梯撤離,千萬不要跳樓。
2.在廠區上班的工人,地震時,要立即關閉機器、斷掉電源,迅速躲在車床、機床及高大的設備下,絕不要慌忙亂跑。
3.井下作業工人,地震時,應立即停止生產,不要急于往外跑,地面下一般較地面上安全。避開巷道或豎井等危險地區,選擇有支撐的巷道避震。地震過后,有組織、有秩序地向地面轉移。
4.一些生命線工程中的在崗人員,應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規范,立即采取措施避震。如化工廠在地震時,緊急防止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和液體外溢,立即關停各種閘門和電源,關閉運轉設備,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四)地震時,在公共場所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在群眾集聚的公共場所遇到地震時,最忌慌亂,否則將造成秩序混亂,相互壓擠而導致人員傷亡,而應有組織地從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遇到地震時,要沉著冷靜,特別是當場內斷電時,不要亂喊亂叫,更不得亂擠亂擁,應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皮包等物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2.地震時,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和玻璃櫥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離出去。
3.正在上課的學習,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決不能亂跑或跳樓,地震后,有組織地撤離教室,到就近的開闊地震避震。
4.正在進行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混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體育場外疏散。
二、地震后的個人自救方法
一次大震發生后,到處是斷坦殘壁,危樓及倒房構成的瓦礫堆。在沒有外來人員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項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斗爭。時間就是生命,從歷次大地震的經驗得知,地震發生后,一天內扒出的人,救活率可達80%,第二吞們有30-40%,時間越長,存活率越低。地震對人身的傷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壓后,要做到:
1.被埋壓在廢墟下時,至關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發生崩潰,要有勇氣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是自救過程中創造奇跡的強大動力。
2.被壓埋后,注意用濕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避免灰塵嗆悶發生窒息及意外事故,盡量活動手和腳,消除壓在身上的各種物體,用周圍可搬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擴大安全活動空間,保障有足夠的空氣。條件允許時,應盡量設法逃避險境,朝更安全寬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動。
3.被埋壓后,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設法爬出去,無法爬出去時,不要大聲呼喊,當聽到外面有人時,再呼叫,或敲擊出聲,向外界傳信息求救。
4.無力脫險時,盡量減少體力消耗,尋找食物和水,并計劃使用,樂觀等待時機,想辦法與外面援救人員取得聯系。
三、地震后的群眾互救方法
地震后救人,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不論是家人、鄰居、工作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這樣可以爭取時間,減少傷亡。震后救人的原則是:
1.在互救過程中,要有組織,講究方法,避免盲目圖快而增加不應有的傷亡。首先通過偵聽、呼叫、詢問及根據建筑物結構特點,判斷被埋人員的位置,特別是頭部方位,在開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點點撥,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應利用鏟、鐵桿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時要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阻擋物,應保護支撐物,清除埋壓物,才能保護被壓埋者賴以生存的空間不遭覆壓。
5.清除壓埋物及鉆鑿、分割時,有條件的要潑水,以防傷員嗆悶而死。
6.對暫時無力救出的傷員,要使廢墟下面的空間保護通風,遞送食品,靜等時機再進行營救。
四、成功的自救互救范例
范例1他救活了全家五口人
唐山大地震時,唐山市路北區科委主任袁云峰一家被砸埋在下。當時他48歲,他奮力自救出來后,由于方法得當,又救出了他的全家五口,他的經驗是:
1.抓緊時間,分清輕重緩重。他首先扒出妻子的上半身,發現妻子還活著,又去扒兒子,當兒子的頭扒出來能呼吸后又去扒共他人。由于他時間抓得緊,短時間內,全家五口人都得救了。
2.家庭應常備一些藥品,以便在突發事件后應急。唐山大地震時,鄰居陳某被開水燙傷,袁云峰用家里備用的獾油給他涂上,雖然燙傷面積大,因獾油保護傷口有效,終于免于死亡。
范例2一把菜刀救了一對新婚夫妻
七月二十八日的強大震波,擊中了唐山市所有的大目標,也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唐山二五五醫院陳俊華、郝永云的新房。他倆最初被砸埋下去的時候,象所有被埋在地下的人一樣,竭盡全力呼喊,拼命地推梁木,砸鋼筋,搬石頭……。然而這一切都無濟于事,地下很黑、很悶,嗆得難受,時間一長,體弱的妻子昏睡過去了,陳俊華四處去摸,希望找到水和西瓜,但一切都被對碎了,失望之中他意外地摸到了一把菜刀。他首先在一堵斷壁上劈開了一個窟窿。他欣喜若狂地往外鉆,誰知窟窿外正堵著一個堅硬的水泥涼臺。他用菜刀往相反的方向劈,結果失敗了,他倆暫時棲身的小小空間,真像一處嚴嚴實實的墳墓。
他把四周都砍遍了。石頭、鋼筋、水管、暖氣片……菜刀卷刃了,變成了一塊三角鐵,他一共鑿開了七個窟窿,全都是死路,他愛人已經神智不清,生命危在旦夕,但陳俊華仍用頑強的毅力堅持用變成三角鐵的散刀敲擊暖氣片,整整兩天三夜,菜刀的敲擊聲也越來越弱,陳俊華也不行了,他渾身發燙,手腳綿軟,眼睛也看不清了,四周是一片白色的霧。最后他也躺倒了。但是,他躺著還拼盡全力地敲,兩天三夜,微弱而頑強的敲擊聲終于傳出了廢墟,他們獲救了。這把菜刀給這對新婚夫妻帶來了生還的希望。
認識 地震
地震是地殼構造運動時,地殼受力破裂所產生的振動。由于地殼各部的不均勻性,地殼構造運動使一些較為脆弱的地方儲蓄起大量的彈性應變能,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應力超過巖石固有彈性極限強度時,便發生破裂,當成造成面積破裂或錯動時,原來所儲彈性應變能量全迅速釋放出來,引起地表強烈振動,這就是地震。它同刮風、暴雨等氣象現象一樣也是一種自然現象。據統計,地球上每年大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覺到的有5萬次,造成破壞的約有800次左右,7級以上造成嚴重災害的有10次左右,強烈的地震會給人類帶來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三個地震帶上,首先約70%的地震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震帶,包括日本、臺灣、美國加州圣安德列斯列斯斷層區等著名的地震活動區。第二個地震帶是從地中海到喜馬拉雅的歐亞地震帶,其上地震分布的特點是比較分散,不象環太平洋地震帶那么集中那么有規則,歐亞地震帶約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第三個地震帶是沿著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帶,約吝5%左右。還有約10%的地震分布在這些地震帶之外離板塊邊界相當遠的地方,即“板內地震”。
航天技術的應用已使得過去“上天無路”的情況變成了“上天有路”,然而,“入地無門”的情況仍然存在。至今為止,人類花費巨資挖掘的幾口超深鉆井深度不過十幾公里,這與地球6371公里的半長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那么,今后我們關于地球內部的知識都是怎么得來的呢?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從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中了解到地球的內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同時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內部的許多秘密。
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一致的波叫縱波,人們在地震時感受到上下跳動就是縱波作用的結果;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垂直的波稱為橫波,地震時人們感到左右晃動,就是橫波作用的結果。地震波在地下一些物質分界面上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從而通過分析反射波、折射波,能獲得地球下各種界面的信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包括一個液態的外核和一個固態的內核。據統計約有92%的地震發生在地南中,其余的發生在地幔上部。震源深度越小,相同震級的地震,對地面造成的破壞越大。
由于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構造地震是由于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目前世界上發生的地震90%以上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鐵飯碗60公里以內。由于火山作用、巖漿活動,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叫火山地震,約占全世界地震的7%。由于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也可以引起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塌陷地震,這類地震比較小,次數也不多。水庫蓄水、油田注水也能引起地震,稱誘發地震。由核爆炸、大工業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我們把地震的大小也就是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用震級來表示,不同震級地震的能量差別是很大的。震級每大一級,地震的能量就大三十多倍,震級每大二級,地震的能量就大一千倍。所以盡管小地震數目比大地震多得多,但總能量中的大部分仍是由大地震釋放的。小于3級的地震人們一般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對一般的淺源地震而言,大于3級、小于4.5級的地震,在震中區人們會感覺到,但不會造成很大的破壞,稱為有感地震。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稱為中強地震,對震中區的建筑物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人們普遍有感。大于、等于6級而小于7級的地震稱為強震,在震中區會造成嚴重破壞,人員傷亡、地面變形、噴沙冒水,構成災害。大于7級的地震稱為大地震,其中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對震中區可造成毀滅性災害,建筑物倒塌,橋梁斷裂,地表嚴重變形。
地震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基條件和建筑物結構、材料、施工質量等因素有關。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3度:少數人有感;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地震學是一門觀測的科學,地震儀對于地震學就象望遠鏡對于天文學一樣的重要。最近幾十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各種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地震學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新技術、新概念、新方法不斷涌現,給地震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活力。在信息化浪潮中,地震資料的獲得和傳遞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涌現,海量的大地航空測量、GPS、高分辨率三維地形資料、數字地震資料不斷獲得,交流手段空前快捷,地學研究已經進入了數字地球的階段。這些都給地震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利用這些優勢,人們必將加深對地震本質的認識,增強人類抵御和減輕地震災害的能力。
上一篇: 衛生間大掃除講技巧
下一篇: 出門旅行先給家居做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