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的“撐粵語”行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份名為“建議廣州電視臺改用普通話”的調研報告激起千層浪,平日給人“不問政治只談經濟”印象的廣州人頓時卯足了勁,誓言捍衛嶺南文化。在廣州人眼中,粵語就代表著一種文化,文化被取締就意味著“被同化”。或許,一個頻道的“粵改普”并沒嚴重到成為取締粵語的先兆,但是見微知著,由此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某種文化的情感和保護。
語言與文化拒絕“被同化”,家居 產品卻沒有say no。現在,“簡歐”、“歐陸”、“典歐”等歐式風格充斥著中國市場,并被冠以“潮流”的高帽,然而很多產品只是“拿來主義”,并沒詮釋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西方設計被追捧的同時,中國特色的產品卻沒有展現,或者并沒有得到消費者的重視與青睞。不禁高呼,家居界的“中國話”也需要保護和傳承。
由“撐粵語”引發的思考 家具業 的“中國話”需傳承
家居界的“被同化”
人家說,留洋回來的“海歸”很值錢,現在連設計也流行留洋。“我們每年都會派設計師到國外學習”、“我們聘請意大利設計師專門設計產品”、“我們的產品具有濃郁的歐式品位”……當被問及產品設計的時候,很多企業負責人都如出一轍地這樣說道。似乎,西方、歐式、洋化等詞就成了潮流的代名詞。
于是乎,近年“歐陸風”吹得越發熱烈,記者多次在家具 賣場里看見大片大片的“歐陸風”。遺憾的是,在“歐陸風”大片壓頂之下,除了某幾個突出品牌別樹一幟外,其他的不細看品牌都難以區分產品。
這種現象,除了在家具行業常見外,新興的衣柜行業也較為明顯。很多衣柜企業都相繼推出歐式風格衣柜,不少還開設專門的歐式專賣店,而具有中國特色的衣柜卻是鮮見。
在這個“被時代”,中國的產品是否也“被同化”了?不可否認,西方設計領先一籌,國人出門借鑒可以促進水平提高,但遺憾的是,實際運用卻成為軟肋,簡單地加入一些元素就標榜歐式融合,卻沒有實質地傳遞一種文化內涵。
中式設計的兩處痛
其實,中國風設計并不缺乏,只是并未成為寵兒。前段時間,好萊客就小試牛刀地推出過中國風衣柜,但是卻沒有成為主打或者掀起潮流,家具 行業更加有很多大牌的中式家具,不過也未走進尋常百姓家。造成如此窘困局面,消費者與商家的影響不無多樣。
首先,消費者存在羊群效應以及缺乏對設計的理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普通大眾對中式風格的定義就是“懷舊”“古典”“深沉”。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較于中式風格,消費者更鐘愛歐式風格。他們認為,西式風格可經典可簡約,而中式似乎更適合有錢人或者老年人。甚至乎,一直以來最得寵于市場的“簡約風格”,也被一些消費者誤認為就是“西式風格”。事實非也。簡約主義來源西方,卻并不代表歐式設計。
其次,中式設計陽春白雪。中式古典家具可謂世界家具史上的一顆明珠,但是古典家具在結構、材料上很難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并且也很難和現代室內設計風格相融合。市場上的中式家具,很多是紅木、檀木等高價材料,設計也滲透著舊式元素。當然,具有懷舊主義的中式風格具有歷史和欣賞價值,但是曲高和寡,于是不能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中式風格的過于高雅,商家對歐式風格的吹捧,加上消費者或多或少存在的崇洋媚外心理,中國設計的話語權正在弱化。
尋找現代時尚的家居 “中國話”
中國設計何時也能成為時尚的代表?就像西式家具不必然代表時尚與現代一樣,中式家具也不必然代表傳統與陳舊。著名設計師陳萬里說,隨著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盛事在中國的舉辦,具有中國元素的設計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如何把中國元素時尚地運用,就正是在考驗著中國的設計師們。
中國元素的時尚運用,可以體現在裝修風格上。據“陸部設計”之設計總監陳宇哲介紹,現時家居裝修的中式設計和歐式設計,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的要求整體統一,只要有效利用,混搭風也能做得非常時尚。
另一方面,也可以體驗在產品上。正如上述所言,國內不少家居產品只是以歐式為噱頭,缺乏內涵的傳達,是因為我們缺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或者深究。如果是中國文化,我們似乎更有把握,中國消費者也更容易領略。
然而,不得不承認,中國設計缺乏話語權,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決,但是中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需要時刻努力的。家居的“中國話”,也可以演繹時尚。不是有首歌這樣唱到嗎:“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